从“高职生”到博士的嬗变
——张时星求学创业艰辛路
校友个人资料:
张时星,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2008届毕业生,曾任学院新芽”环保协会干部,现在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材料专业(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就读),现任苏州纳埃净化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该公司以吉林大学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为平台,专注于多孔材料研发、多孔材料应用领域开发及多孔材料产品开发,其产品用于医药、石化、新能源、净化等多方面,目前有医药、及净化两个领域的材料研发出来,其中已完成开发净水器空气净化器的产品。
一张喜庆的脸庞,一派狂狷不羁,特立独行的风格,一副两肋插刀,不计回报的古道热肠,“做自己的主人,活出自己的人生。”……种种言行,展现出执着、独特的风采。
他就是张时星,一个其貌不扬,一个高职院校毕业的学生是怎样进入国内重点大学重点实验室博士研究生就读的?在求学的历程中创业也没有耽误,他在苏州公司独当一面,不出两年公司规模扩大,并研发出了一些新的环保相关的产品,给公司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让公司获得行业的认可,这一切他是怎样做到的呢?
爱学出勤奋,勤奋出天才
张时星幽默地告知,他因为早产,身体素质低下,自小就成为医院的常住客,一次又一次的手术把他变成一颗连脑袋都支撑不稳的豆芽菜。小时候经常被长辈捧着他的大脑袋与之逗趣,每每都能让眼泪即将溢出眼眶的父母开怀。
在良好家庭氛围的熏陶下,张时星小时候就是旁人口中的小神童,是别的孩子都羡慕的下雨不愁的大头。
小学入学面试,他以最优的成绩成了班长。升初中考试差了2分,不得进入重点中学。由于考场发挥失利,他依旧没有能进入重点高中,在朋友们的惋惜中,他坚信只要努力仍会改写自己的人生,一直做着自己想做的事情,不管别人如何以为,如何认为,并倔强地承受着一个人落单的寂寞。三年高中的苦读,没有换来心仪的学校,2005年进入了长沙环境保护职业学院就读。这个美丽的校园,充满了欢笑,充满了备受阳光雨露滋润的绿色,改变了他对大学的看法,激起他的斗志,让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回顾大学生活,张时星博士说:“环院与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相比,从知名度上来说,确实有差距。但是当来到环院的那一刻起,校园的人文环境,朴实的校园文化素养。感谢一路上帮助过我的老师们,还有陪我一起奋斗过同学们。在学校的日子,让我慢慢适应了大学生活。还好我把握住了这个上大学的机会,没有辜负老师们的期望”。
做学生,最大的优点就是对于知识有一种永不熄灭的兴趣,对于新事物有一种小孩子般的执著的求知欲。大学三年,他收获了知识和能力,他收获了友谊和掌上:2005年评为“新芽”环保协会优秀干部、长沙环保学院优秀班干、环院十佳歌手,2007年湖南省高职高专英语口语大赛第二名……
有目标,沉住气,踏实干
2007年末在罗玲老师的推荐下,张时星进入了一家新成立的公司(深圳久盛源科技有限公司)。深圳这个曾经只存在他想象中的城市实实在在的展现在他面前时,给他强烈的震撼。工作一段时间,他开始为自己的将来打算。深圳是一个开放的、现代的、活跃的、年轻的城市,在这里让张时星感觉只要有想法就能实现,年轻的他在心底告诉自己,要留下。
刚开始,他在公司负责一些基本管理工作,一段时间以后开始负责一些对外合作项目,周末时候他也闲不下来,到华强北市场做兼职导购及翻译。他尽他所能的去适应这个城市,去寻找自己的梦想,工作与生活越来越辛苦,但是他也却总能想到办法安慰自己。
经融危机席卷全球,在深圳这个沿海城市更为明显,不多久后他感觉便觉被社会抛弃。原以为成熟的自己,却不堪打击。一年后离开这个有着他原以为会是终点的地方,带着回忆、行李和初恋来到千里之外哈尔滨,社会的现实逼迫他找出路,他没日夜的学习业务知识,努力地开拓市场,没有充足的经济来源,听力不佳的另一位因为有缺陷不得不频繁的换工作,技术员,肯德基服务员,甚至快递员……
一年后他虽成为了东北区域的大区经理,但依旧无所事事,另一位却不得已重新回到学校深造。学习成为了他最后一线希望,但因一直以来的种种表现,并不得到家人支持。
2009年5月,他一无所有地回到家,开始按家人的意愿发展经商,他调整出自己在深圳学会的工作状态及态度,整理在哈尔滨积攒的渠道关系及人脉,开始在家经营通信产品。他印刷产品宣传页,往每一个有潜在需求的单位送,往每个可能的用户打电话。当然伴随的还有那些创业纪传中写的一模一样的各种“多姿多彩”的遭遇,各种拒绝,各种刁难。在他因为受到客户刁难而不敢进门的时候,母亲拿起他的产品勇敢的走进去,在他因为劳累过度病倒时,母亲扛起客户预订的产品去送货,他知道他必须得认真做好。功夫不负有心人,三个月后,他在市里所有的经销商圈里建立了营销网络架构,也签订了第一笔大订单。但是似乎心里总有一个放不下的重物。他在打理好生意后全盘交给家人,义无反顾地来到东北另一座陌生的城市开始重新学习,天寒地冻里,他捧起若干年未曾触碰的书籍,啃着馒头,饮着眼泪,只因不想放弃。
在第一次考研失败后,家人就更不支持他继续考研,他的这次坚决要走让让父母失望之极,因为父母认为他在逃避现实。但他知道内心仍在坚持,不愿放弃。2010年9月,他带着浑身上下仅有三千元与的简单的行李坐绿皮火车去了长春。
在距离学校近点儿的小区内找了个单间,从此,张时星开始了早上七点到夜里十二点的学习。看起来每天只能有几个小时的睡眠,已经是个挺辛苦的活了。但其实辛苦的不是身体,而是内心。
刚脱手家里的公司,几乎每天父母都会给他电话询问一些事情该如何操作,而在询问之前必须干的事情就是骂上他三五分钟。因为他们不再对他有任何学习上的想法,而且放着家里正在往好的方向发展的生意,偏偏又要去走不该走的路。
其实更苦的是,当他刚刚完成第二轮复习,别人已经整装待发准备迎接考试了。而就在这时,他的钱也都用完了。家人想要他回家,因而不给予支持。他接下来每天的生活也只有十元不到的预算了。每天3.5元的烟两盒,剩下将近三元钱,也只有在别人都吃完后他再去食堂,阿姨几乎都认识了这个每天独来独往的小光头,每次都会给他很多的饭菜还有馒头,他将馒头留下,饭分成两份,这样一日三餐也就都解决了。但就连这样的日子也没有让他过上多久。恋人分手,让他崩溃,把自己关在屋子里,不吃不喝只抽烟。
最后,因为不愿放弃,还是走上了考场。这次各种考试并没有为难到他,因为他在这一年里把书从全新的,一直翻阅到是原本厚度的三倍,几乎每个角落里都是他的笔记,他的鼻涕及他的眼泪。
那年考研是长春最冷的时候,零下三十七度考场外等候的他,穿着仅有的一件还是在长沙大一时买的棉袄,脚上穿的是工作第一年在深圳买的运动鞋……
考完后,回到家,他高烧四十二度躺在了社区医院。考研成绩出来了,看到成绩时,他只是抱着在一旁的母亲一遍一遍地哭停不下来。
初试因为他是同等学力入学,需要额外加试五门功课,任一不及格不准入学,因为同等学力,无论多高分都无法获得公费资格。他接受了这个不平等,也幸运的入学了。2011年开始了他的人生又一次的新旅程,进入长春理工大学环境友好材料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
在研二的时候,也就是要下实验室的时候。他向导师郭立新提出了出校联合培养的想法,老师欣然同意了。他给吉林大学朱广山教授发了封邮件,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又一次幸运降临,张时星得到了朱教授的认可。他在联合培养了一年后,他的勤奋和努力,他的出色和执著,老师调配他到苏州公司发展。
在实验室做了一年的实验以后发现了自己与其它人不小的差距。毕竟我不是本科出身,对于纯理论性质的东西认识尚不够。因此老师给了他一个走实体的实际应用道路,对于他来说这是最佳的选择。
2014年,张时星在顺利考入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材料专业(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就读博士研究生。
从建立实验室开始,他一个人做项目,做实验,直到2014年扩大规模招新,再到2015年的各个项目成熟。
任何经历,都是一种积累。在人生的道路上能有的机会不只一次,其实更关键的是要有个成熟的且准备好了的自己。只有沉潜得下去,踏踏实实的做好每一件事情,不问得失,不计劳苦,就应当能有更好的收获了。